
7月23日,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乡村美育课堂在大刘庄村开课。这场“西里镇乡村美育课堂——非遗文创训练营”,为山村留守儿童与亲子家庭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,更在“非遗传承+美育实践+产业衔接”的闭环中,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。从技艺传授到创意迸发这场非遗盛宴中,每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都以独特方式搭建起传统与创新的桥梁:花鸟字课让传统技艺与童真创意碰撞出独特火花;剪纸与荷包跨界课让孩子们将剪纸“沂源红”苹果、蝴蝶与刺绣融合,感受非遗与乡土的紧密联结;景泰蓝掐丝珐琅课让孩子们用铜丝与釉料勾勒“沂源红”苹果,在“三代同堂”的互动中触摸非遗温度;钩针课让家长与孩子一同用彩线编织萌趣挂饰,在亲子互动中让钩针从家族传承拓展为乡土共享,更衔接产业让手艺有望变收益;扎染课更将“沂源红”元素融入其中,在折叠、捆扎、浸染中让千年技艺与乡土记忆深度融合……

从文化浸润到产业赋能在这场训练营的背后,是第一书记团队精心构建的“非遗传承+美育实践+产业衔接”闭环。团队整合齐氏剪纸、唐家六面塑等10余项本土非遗资源,邀请1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接力授课,既填补了乡村暑期艺术教育空白,培育了“非遗小传人”,又通过招募乡村大学生参与实践,打造了“课堂教学+社会实践”双育人平台。

更关键的是,课程与产业的衔接让非遗从“静态传承”走向“活态创收”:孩子们的剪纸荷包作品将对接沂源红苹果煎饼,转化为文创伴手礼;钩针课程与庭院经济结合,依托左新玲百余人创业的经验搭建订单平台,融入西里镇文创生产链;扎染、景泰蓝等作品也计划通过文创设计提升辨识度,对接市场需求。正如大刘庄村第一书记葛鹏涛所说:“要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孩子掌心,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。”以文化为脉,以特色为翼西里镇的这场美育实践,正是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。近年来,西里镇始终以“文化振兴”为引领,深耕本土资源,让非遗技艺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“钥匙”:通过美育课堂唤醒乡土文化记忆,培育村民与孩童的文化认同;以“非遗+产业”模式搭建从技艺到收益的桥梁,带动庭院经济、文创产业发展,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。

而作为当地特色的“沂源红”苹果,更是串联起文化与产业的核心元素,从花鸟字、剪纸荷包到景泰蓝、扎染,“沂源红”的意象始终活跃在孩子们的作品中,成为乡土文化的鲜活符号。西里镇依托沂源红苹果产业,延伸出沂源红苹果煎饼等特色业态,通过非遗文创赋能,让“沂源红”从农产品升级为文化IP,既擦亮了地域品牌,又拓宽了增收渠道。从非遗课堂上的创意迸发,到产业链条上的协同发力,西里镇正以文化为脉、以特色为翼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,下一步,沂源县西里镇将持续推动非遗技艺在乡土生根发芽,让“沂源红”的香甜融入文化基因。(通讯员:朱文月)举报/反馈
牛途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